李渔(1611-1680),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小说作家。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省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石庄镇,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都是在如皋经营医药的。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能诗善对。在他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擅长古文词。李渔自幼聪颖,常随伯父出入于大人、先生之门,游览名园,吟诗作赋。如皋深厚的文化土壤哺育了他,使他成为明清之际文坛上一颗灿烂的星。1635年,他在兰溪应童子试,后考入金华府庠,以后屡试不第。入清以后,他再没应试。由于兵燹,凶荒,他的家业逐渐衰落下去。为了维持生活,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靠典卖产业来支撑门面。41岁时李渔去杭州,开始了"卖赋以糊其口"的生涯。50岁左右移家金陵,前后近20年。他一面经营书肆,名为芥子园,以刊书制笺闻名于世;一面领戏班以卖艺,游历四方,广交名士,遨游天下近四十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海内名山大川,十经六七。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尽管生活贫困,经常告贷,但继续坚持戏曲的创作和演出至逝世。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常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的戏曲通俗易懂,发人深思,在当时影响很大,连日本的戏曲界都知道中国的"湖上笠翁"。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著有杂作《闲情偶寄》,专门记载了他在戏曲艺术方面的心得;戏曲《笠翁十种曲》,他一扫明代在戏曲上重词采或重音律的偏见,提出了写剧首先"立主脑",把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布局结构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才考虑词采和音律。这见地显然比前人高明得多。在编剧艺术艺术方面,从人物性格情节结构、戏曲语言、科诨动作等,都提出了一些精湛的见解。如对人物刻划的"求肖似",情节结构的"脱窠臼",戏曲语言上的"贵浅显",科诨动作上的"贵自然"等,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指导意义。短篇小说集《无场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李渔一生著述甚丰,戏曲创作并不十分突出,但他的白话小说,可与《三言》、《二拍》并列。他编著的《笠翁对韵》,当时几乎成为私塾必备的教科书。"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成为学对对子的启蒙"经",至今仍有其重要价值。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委会行政执法监督电话:52851281 咨询投诉电话:025-52209788(9:00-21:00)
紧急救援电话(夫子庙派出所):025-52208118 苏ICP备160644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