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 和谐旅游 让文明与旅游同行!夫子庙核心景区瞬时最大客流承载量为7.8万人,全天最大游客接待量为41万人。 当前实时客流:0人; 舒适度:0 首 页
景区活动

走街串巷 | 秦淮的老街巷,有说不完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2-09

南京城的历史气息

藏在一条条街巷里

它们承载着古都的记忆

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南京的街巷有说不完的故事……

小西湖

东晋时期,这里曾是世家望族聚居之所;

宋时,这里有城中闻名的青溪园;

到了明代,这里是名士徐霖的“快园”……


史上曾记载:

明正德间,名士徐霖在此筑有“快园”,园内有水塘,名小西湖。

随着时间的变迁,清咸丰间,园林被废弃,池塘也被填平,后发展为街巷,但小西湖的名字却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内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老城空间格局和建筑肌理,门里门外氤氲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

对于老南京人来说,这里是与记忆里城南印象的重合。



2017年,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项目开始启动,如今的小西湖摇身一变,成为注入了文化艺术元素的历史街区。

保留的建筑与重塑的风格毫不违和,随手一拍,就很出片。


熙南里大板巷

以甘熙故居为文脉传承的载体,引故纳新,在这里你不经意间路过的白墙黛瓦、砖泥瓦巷都可能封存着曾经熠熠生辉的城南往事。

大板巷前身又被称为"板巷”,传为交易板材的地方,“板巷”前身为“习艺街”或称“习艺坊”,“习艺街”前身又名“土街”。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洪武京城图志》记载:“习艺西街,在皮作坊东,旧土街;习艺东街,在习艺西街东。”

根据《洪武京城图志》记载推测,至少宋元时期,大板巷称“土街”,街在古代并非“道路”之称,而是与坊、廊、市等有相同的意思,指集市,不过坊、廊、市大多指官办的集市,土街为自发形成的集市。

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的《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着:“大板巷,古习艺西街,图志旧名土街”,并引用《南畿志》称,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并列,俗称大板巷。



2019年,熙南里大板巷盛大开街。

“千年古巷,青砖回廊;闲庭信步,烟雨江南。”赏灯、逛集市、体验非遗……熙南里大板巷传递的是历久弥新的南京传统文化,散发的是浓浓的老城南味儿。


明瓦廊


明瓦廊得名源起于明代。当时街道两侧盖有官廊,廊中经营“明瓦”的商铺鳞次栉比,所以得名“明瓦廊”。

所谓明瓦,是民间盖房嵌于窗户或天棚上的一种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据《肇庆府志》记载:“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


明清时,明瓦廊有众多官衙和达官贵人的府邸。要说这里最有名的家族,那非梅家莫属。清《同治上江两县志》:“明瓦廊,有陕西会馆,又有梅文穆公祠。”

梅文穆指的是梅毂(gǔ)成,出生于1681年,他最闪亮的身份是康熙的数学老师。乾隆十八年(1753年),73岁的梅毂成告老,乾隆赐宅第于南京。在明瓦廊梅宅,梅毂成把祖父梅文鼎(清初著名数学家、史学家、天文学家)一生文稿编为《梅氏丛书》。据考证,梅宅的大致位置在今明瓦廊64—66号。这里现在是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是明瓦廊小学。


如今的明瓦廊,以小吃一条街闻名遐迩。金味栗子、易记皮肚面、老头盖浇饭、金宏兴鸭子……是多少南京人大快朵颐的标配。


一座城市的记忆

从街巷肌理蔓延

南京的街巷

封存着厚厚的故事

守住了历史的沉淀

有空来南京的街巷

走一走



来源:南京发布,有删改

编辑:邵华

审核:徐成德、康燕

发布:邵华

仅供交流分享,不涉及商业用途,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或所标来源并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后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审核处理。


版权所有©2008-2019 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25-86772965   qhqlyj@126.com 技术支持:EPSO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委会行政执法监督电话:52851281      咨询投诉电话:025-52209788(9:00-21:00)       

紧急救援电话(夫子庙派出所):025-52208118 苏ICP备160644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