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 和谐旅游 让文明与旅游同行!夫子庙核心景区瞬时最大客流承载量为7.8万人,全天最大游客接待量为41万人。 当前实时客流:0人; 舒适度:0 首 页
文明之窗

品读南京|夫子庙是相声发祥地之一

发布日期:2021-10-13

相声往往被认为是北方的艺术。其实南京夫子庙作为相声发祥地之一,相声表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热闹非凡,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相声界素有“南张北侯中少林”的说法,其中“南张”指的便是江南相声泰斗张永熙先生,和以他为代表的“张派相声”。相声艺术在南京地区曾有过怎样辉煌的历史?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派相声”代表性传承人吕少明近日接受专访,揭秘半个多世纪前相声界的“夫子庙时代”。


夫子庙曾是全国相声据点之一

从早上轮番演到晚上十一点


相声原本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北方艺术,起源于华北地区,过去传统曲艺界流传句老话:“相声过了黄河死一半,过了长江就全死了。”不成想,它竟在南京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资料图:吕少明。南报融媒体记者 刘鹏 摄


“南京夫子庙作为与北京天桥和天津劝业场齐名的相声三大发祥地之一,民国时期吸引了很多相声名家前来献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张永熙、马三立、刘宝瑞,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艺名‘小彩舞’)等都在这演出过。”吕少明回忆道。


旧时的夫子庙地区是南京的商业文化中心,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人来夫子庙一带争相献艺。他们或在小剧场表演,或直接撂地演出,从相声、评书,到河南坠子、京韵大鼓等,艺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着百花齐放的传统曲艺盛宴,彼时的夫子庙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一批曲艺演员选择留在南京,继续在这方舞台发光发热。1950年,江南相声泰斗张永熙与关立明结成搭档,在新街口的红楼书场演出,一炮走红。


“后来刘宝瑞也到了南京,他的单口相声,和张永熙、关立明的对口相声,一直是南京市曲艺团压箱底的节目,‘相声刘、关、张’说的就是他们仨。”吕少明介绍,“相声刘、关、张”不仅在江南地区名闻遐迩,在中国相声史上也留下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张永熙与搭档关立明演出剧照。


张永熙与关立明登台演出的场所,除了夫子庙的小剧场这一主阵地外,还有新街口的未名书场、百花书场,山西路的和平书场,下关的富迎春剧场等。



逢年过节,相声演出更是盛况空前,“年初一从早上9点半轮番演到晚上将近11点,一天要演十一二场,每场的座位基本都是满的。”吕少明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南京到了春节总是下大雪,我们在里边演出,观众冒着雪在外边等着排队进场,演到晚上最后一场了,还有观众不肯走呢。”从观众们的热情痴迷中,可见南京地区的相声发展有过怎样的灿烂辉煌。



北方艺术南下后形成新特色

观众最爱南派相声“四绝”


为什么江南南派相声能与北方相声的名声相侔呢?其实老一辈的相声大师们表演的就是北方相声,首先演出说的语言是普通话,其次表演的形式并没有变,依旧沿用了相声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学、逗、唱。


“相声还是需要纯正的北方语言,为了这语言的纯正,当时南京市曲艺团特地从北方招收相声学员。”吕少明祖籍山东济南,13岁小学毕业时正好遇上相声学员招生,便来到南京师从张永熙先生,算起来到南京说相声已经有62个年头了。

1962年,少年吕少明与先生张永熙合作的剧照。


而北方相声在江南长期扎根后,也形成了特色。“江南南派相声爽脆,特点用16个字就能概括:语言清脆,节奏明快,状物模声,能说擅唱。”吕少明介绍,凭这些特点南派相声受到了业内同行及广大观众的肯定和欢迎,也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区逐渐流行开来。


过去南京市曲艺团有四大特色,说的就是张永熙的柳活、马宝璐的丑表、顾海泉的冷面、任文利的捧哏,堪称南派相声的“四绝”。其中,相声江南张派创始人张永熙深受南方观众的喜爱,在观众中享有较高的声望,与相声泰斗侯宝林先生齐名,合称“北侯南张”。2018年12月,“相声(张派艺术)”被列入南京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见其在传统曲艺界的地位。



缺人才、缺好作品

传承发展有两大难


“南京是块相声重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曾多次到过南京,他强调:“许多前辈艺人在这耕耘过,这里有着非常好的相声基础和相声观众。”说到南派相声的未来,吕少明表示,任何一个艺术都会面临新老更替,培养好相声表演的后继人才至关重要,而南派相声如今正面临两大瓶颈问题,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好作品。


“在南京,好多演员是出于钟爱来说相声的,相声只是业余爱好或兼职,并非本职。”吕少明认为,相声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实打实地练好基本功,说要说得清楚,学要学得微妙,逗要逗得风趣,唱要唱得有味。



上世纪80年代演出吉他相声,左为吕少明。


吕少明说:“刚做学徒那会,每天早上得练功俩小时,头两年都这样,专门就练基本功。”而现在由于全国小剧场的增多,相声演员需求量大,反而降低了相声的入门门槛,“基本功不扎实会降低相声的表演水平,从网上扒的段子不加提炼就拿来演,这很难创作出好作品,长此以往观众也会感到疲惫,对相声失去信心。”


为了推动南派相声在南京乃至江苏的复兴与传承,吕少明曾在夫子庙桃叶渡创办了永熙茶楼,后入驻玄武区1913街区国民小剧场,将此作为南派相声文化的传播平台。


“每周末会演一到两场,有规律的演出,便于演员和观众的交流。”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喜欢来小剧场听相声,吕少明深切感受到了年轻人对相声表演的热情,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坚持登台演出,“我始终希望南派相声艺术能重回主流艺术舞台,继续伸枝发叶,开花结果。”


转载:秦淮文旅

来源:紫金山观察

仅供交流分享,不涉及商业用途,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或所标来源并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后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审核处理。

版权所有©2008-2019 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025-86772965   qhqlyj@126.com 技术支持:EPSO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委会行政执法监督电话:52851281      咨询投诉电话:025-52209788(9:00-21:00)       

紧急救援电话(夫子庙派出所):025-52208118 苏ICP备16064479号-1